跳转至

身为游戏玩家

已故的任天堂前总裁岩田聪,在2005年的游戏开发者大会上的著名演讲《玩者之心》中提到:

"在我的名片上,我是一家公司的总裁;在我的脑海中,我是一名游戏开发者;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是一个玩家。"

我的电子游戏史

在电子游戏方兴未艾的年代,能够成为游戏开发者的人,仍有很大的可能起初并不是游戏玩家。任天堂的著名制作人青沼英二大概就是这样的例子:他是在准备去任天堂面试之前,才问自己当时的女友借了一张FC的卡带,以此了解电子游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惜这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像我一样走上游戏开发这条路的同龄人,大多都和电子游戏有着不解之缘。

童年

作为在2000年代度过童年的人,我和我的很多同龄人一样,完整地走过了从信息匮乏到信息爆炸的历程。和我们相比,我们的父辈经历这一切是在他们三四十岁的年纪;而比我们小个五到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打出生起就被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包围着。2005年的我,还只能用家里唯一的一台电脑(我妈用来办公的)偷偷玩一玩4399上的flash小游戏。

由于长年在破解电脑密码这件事上和家长斗智斗勇,我其实没有很多机会去深度体验当时PC上的单机或者多人游戏。那时陪伴我的更多的是每月一刊的《龙漫》,以及偶尔能买到的《口袋迷》。有时候院子里小孩会拿着时下流行的掌机,GBA、NDS、PSP之类的,光是几个人围在那看一个人玩宝可梦,就已经很有意思了。那时的我很喜欢宝可梦,但家里的教育理念也不太支持给我买掌机,因此我每次打开电脑,越来越多地就是用模拟器玩一些掌机上的游戏。

少年

2012年,对于我成为一名游戏玩家,乃至后来走上游戏开发这条道路,都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一年。为了玩到可能即将发售的宝可梦新作,我在那个夏天,取走了存在银行里的压岁钱,从家里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西安火车站附近,从论坛上联系的陌生人那里买到了一台二手的任天堂3DS,附赠一张《塞尔达传说 时光之笛3D》的卡带。现在回想起来,卖家当时看到交易对象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初中生,想必是大吃了一惊。后来3DS被家里发现,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2012年的西安,在那个户外四十多度,天天躺在凉席上吹空调的夏天,我虽没能玩到最新的宝可梦,但却在游玩塞尔达的过程中,彻底被电子游戏的魅力折服。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世界上有人能够创造出如此曲径通幽却又波澜壮阔的体验。我也第一次了解到,原来电子游戏可以不是那种充斥着牛皮藓广告、充值陷阱,既可呼之即来又可随时弃之如敝屣的信息垃圾。我也第一次明白,电子游戏是可以创造美好的回忆的,如同一张张通向主题乐园或风景名胜的门票。在整个3DS的生命周期里,我大概用各种零用钱购买并游玩了三十余款这个平台上的游戏,这个周期基本与我的初、高中时代是同步的。

青年

2016年我上本科之后,有了自由支配的生活费,加上马云“授予”的“信用额度”,购买并游玩Switch上的游戏,就变得方便了很多。逐渐丰富的游戏经历,让我也逐步认识到了游戏行业的生态多样性:有大型公司集结几百人的团队倾力开发的旗舰大作,例如《旷野之息》;有在垂直类型持续不断推出新作的中型系列,如《逆转裁判》《Persona》。也有诸如《茶杯头》《蔚蓝》这样的独具一格的独立精品。不同规模的团队,不同风格的创作者,各自都能带给玩家不同层次的游戏体验。但基本上,我对于电子游戏的理解和要求,还是基于任天堂的那一套“独创”理论。

2018年9月,我坐着卧铺火车从科大所在的合肥去了一趟北京。当时央美举办了一场“重识游戏·功能游戏展”(具体名称可能有所偏差,见谅),可以说是为电子游戏这个事物本身在中国社会中补足正当性基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在观展后还听了USC教授Tracy Fullerton关于他们创作《瓦尔登湖》游戏的讲座。或许我心里有这样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但就是在那次展览和讲座的契机之后,我坚定了要走游戏开发之路的信念。那份信念具像化了之后的形态,大概是内心中的这样一句话:我想成为创造乐园的人。关于那之后我在游戏开发之路上的故事,可能现在还不是大书特书的时候。

近期

最近steam deck的横空出世,也给了我一些了解现世代PC游戏的机会。如果把自己的游戏阅历限制在任天堂创造的乐园里的话,可能我永远也无法超越任天堂吧。不过我在deck上玩的最多的,竟然还是模拟器,模拟wii u上的《塞尔达传说 风之杖HD》。可能我还是跳不出这个圈呢。

附:我最喜欢的游戏

尽管我的前三名是不可能离开塞尔达传说系列的,但硬要评一个第一,那还得是《姆吉拉的假面》。这部作品可以用世不二出的神作来形容:现在的很多团队,可以借鉴《旷野之息》的风格做出自己的仿品,但是除了当年的那帮疯狂的创作者,没有人能用短短的两年时光,复用《时光之笛》的素材,做出一款颠覆性接近《姆吉拉的假面》的作品。那是一部在绝望中追寻浪漫的日式末日文学。在那个只有三天就将被坠月毁灭的绝望的世界,每个鲜活的角色都用自己的方式追寻一个完美无憾的结局。而我们的“化身”林克(Link),利用时间穿梭的能力,不断循环回三天前,一次次改变这个世界既定的命运中的某些细节。最终,量变引发质变,所有细微的变动汇聚成了我们击退宿命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编织成了只属于玩家自身的难忘回忆。在那个世纪之交,灭世的传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时候,这部作品可以说非常地应时应景。

游戏推荐

《塞尔达传说 姆吉拉的假面》在N64(Switch Online高级会员)和3DS(裸眼3D复刻版)上都可以体验到,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请务必一试。